關於口氣

從口氣可以看出人老不老和好不好

年輕人通常是不會有好口吻, 但是擁有好口氣, 雖然血氣方剛, 但身體健康, 不會有口臭.

上了年紀的中年人, 通常修行較好, 世面也見多了, 會有好口吻, 但是身體不好, 通常會有口臭.

可是, 現在的年輕人, 不知是因為工作太忙, 還是作息不正常, 總是迎面而來的壞口氣, 真是令人不敢恭維.

還是, 小朋友最好, 講話甜, 口氣也好, 就算是爸媽吃他們的口水, 也是香香甜甜.

 

關於金檢

 

由於在金融業工作, 所以每兩年會有一次金融檢查, 每次都會有一批檢查局的高官駐點, 領取津貼, 問東問西, 查不法查控管疏失, 最後記點罰鍰.

最近有同業蒙高官蒞臨指導, 受檢人員及單位莫不戰戰兢兢, 唯恐因不小心出錯記點.

但不知, 是否因查核人員不易培養或是易陣亡(太吃力), 今年派來檢查人員彷彿是剛從學校出來, 缺乏實務經驗, 凡事要求觀看每個流程, 每個輸入動作及輸出報表.

往好處想, 檢查人員注意每個細節是否與手冊或作業辦法相符.

但是有以下情形, 真是讓受檢人員無言以對:

1.為何你們簽的管理費是0.6%,不是0.4% (os費率是因投資市場不同而不同, 無法統一)

2.今天XX股爆大量, 是不是你們進場造成的? (os每天近千億的成交量, 不是我們兩三千萬的資金可以撼動的)

3.什麼是移動平均線? (蝦米, 五日及十日移動平均線都不知)

4.什麼是QFII? 是不是合資公司 (哇哩吔,我想市場的阿婆都會知道QFII是什麼)

5.會議記錄太過簡略? 應詳記每人的發言會議記錄. (os又不是八點檔xx人生連續劇那一個半小時的會議, 就要寫成一部小說了)

我的上司曾告訴我, 過去她非常敬重這些高普考的官員, 因為他們是萬中求一, 可以說是菁英中的菁英, 但她現在可不這樣想, 因為這些官員並沒有持續的進修, 現在往往程度是遠不如業者, 就這一點, 我想我的同業是感同身受.

有知識又有權力的人表現謙虛, 這是人的修養.

有知識而有權力的人表現傲慢, 這是人之常情.

但沒知識有權力的人表現傲慢, 這是一種災難. (當然這是對業者而言, 花了錢請人來俢理自己, 白白受罪)

我的老婆告訴我, 就其觀察, 國小老師的生活圈是最小的, 處於一個最安全的小圈, 但亦最不懂得人情事故的變動, 與真實生活的人間脫節; 其實我在想, 這些金檢人員何嘗亦不是如此, 每天抱持著捉小偷的心態, 進駐到受檢單位, 對於受檢人員的回覆, 都是以懷疑優先, 這樣的人生, 未免也太灰色了吧?

換個方式想想, 大家都是受薪階級, 凡事求盡心盡力罷了.

還好受檢查期間只是兩個星期, 時間到了就走, 那檢查人員的家庭呢? 每天都要面對有人以嗤之以鼻的口吻問你, 你說這樣的家庭會幸福嗎?

如果80/20法則可適用:

80%的業者是守法的, 20%的業者可能投機取巧.

80%的受檢人員是循規蹈矩的, 20%的受檢人員是缺乏道德的.

80%的金檢人員是知識高與經驗豐富的, 20%的金檢是缺乏實務經驗的

同業告訴我, 有金檢人員在查不出所以然時, 會發飆罵人指責受檢單位舖天蓋地遮對犯罪事實. 針對如此不實指控, 我只好勸她們, 我們算是幸運了, 只要面對他們兩個星期, 他們的家人要面對他們是一輩子, 光想到這, 就有點阿Q式的快樂, 因為真正倒大楣的是他周圍的親友.

所以有時在想, 金檢人員的日子及生活壓力這麼大,

歷行金檢, 該是執行精簡? 或是該去精檢?

 

關於投資與問診

 

不管你信不信, 我總覺得當醫生和投資專家有很有相似處

(如有對這兩種職業有冒犯之處, 請見諒),

因為這2種職業都需要:

1.都在不確定的情形下, 做明快而正確的決策

2.都有所謂的基本面和技術面

3.當遇到疑難雜症時, 就會有新的理論或名詞會出現.(罕病或黑天鵝效應)

 

醫學---問診+身體檢查+儀器檢查

投資---基本面+技術面

 

名句摘要:

n          醫師最重要的一種能力, 整合能力與所知之醫學知識作mapping, 再加上判斷.

n          診斷是一個推理過程, 必須在充滿不確定的狀況下摸索, 你握有的訊息常是不完整而且不一致的.

n          疾病的真相也常隨著病人的死亡埋藏到地底下.

n          若能解謎, 應該是她找到其他醫師忽略的線索.

n          你只要開口問, 就能得到答案. 不問的話, 就休想知道.

n          什麼樣的病人會得這樣的疾病?

n          醫病雙方像兩個作家合寫一篇文章, 必須傳來傳去(溝通), 不斷校正修飾, 直到雙方滿意.

n          其實, 在問診時, 給病人時間, 讓病人說清楚, 反而能提高效率.

n          真人版的豪斯醫師菲茲潔羅説:內科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像福爾摩斯一樣, 從蛛絲馬跡中找尋答案.

 

n          治病像過橋, 你必須和病人一起從橋的這頭走到另一頭走到一半的時候, 你會發現病人述說的病史逐漸被醫學的語言取代.

n          聽診能力退化多少? 1個小時內聽12種重要而常見的心音, 大多數醫學生只能聽出兩種心音, 住院醫師也是如此. 以後的老師知道的說不定比學生還少, 學生等於問道於盲.

n          猶如現在學生的英文程度, 高峰期是高三升大一時及大四考TOEFL/GMAT/GRE.

n          查房時, 醫學生或實習醫師可能在描述心雜音的時候沾沾自喜, 但不久後發現, 每個人關心的只是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報告.

n          六、七O年代曾有研究那些工具可幫助醫師確立診斷, 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 就是跟病人談話. 光聽病人述說, 就有接近七成的機會做出正確診斷.

n          身體檢查的重要與技巧: 身體就在那裏, 所有的話語都藏在裏頭. 如果你不懂身體語言, 就像聾子一樣, 聽不到身體對你的秘密.

n          一般而言, 病情愈嚴重, 醫師愈忍不住要跳過身體檢查, 靠儀器或檢驗來找答案.

n          特效藥是解藥, 還是掩飾? 對症下藥的定義?

n          病人的臉孔…? 也會告訴你線索.

n          福爾摩斯和貝爾醫師都深信: 明察秋毫的能力可以學習的

n          敏銳的觀察力只有在行醫多年後才能養成, 多年經驗累積才使醫師看到以前看不到的.

n          內科的領域浩翰無邊, 千變萬化, 叫人招架不住所以美容整型科醫師暴增.

n          醫學檢驗已經改變了醫師行醫的方式, 藉由檢驗之助,醫師對自己的診斷也就比較有信心. 但單靠檢驗是不能確立診斷的, 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n          醫學的灰色地帶,--罕病兒

n          如果檢驗結果為陽性, 病人或許不會因此高興, 但至少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如果檢驗結果是陰性, 病人知道無某方面問題,或許會鬆一口氣,但也會更為困擾, 因為不知病因.

 

有些書是不錯值得推薦的:

1. 診療室裡的福爾摩斯”, Every patient tells a story,麗莎.山德斯 Lisa Sanders

美國內科醫師,耶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助理教授,每月為《紐約時報雜誌》撰寫〈診斷〉專欄,福斯電視影集《怪醫豪斯》的醫學顧問。

2. 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 法蘭克佛杜錫克  

   原本是一名鋼鐵工人,蛻化為神經外科醫師法蘭克佛杜錫克,
藉醫師的眼和心,描繪醫院裡為生死搏鬥的悲喜劇。

3.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Complications, 葛文德  

   本書是作者做一個外科醫師,最深刻的反省。很少醫師有這樣的筆和這樣的心。這種低調而悲天憫人的寫法,使得醫學與醫師得以脫離不完美的宿命,得到昇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nnist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